摘要:前排警員手持盾牌及警棍,亦有警察手持長槍。 ...
」 由此可知兩個關鍵要點:首先,《台灣關係法》所規範的「台灣」,只包括台灣和澎湖群島,並不包括金門、馬祖等外島。
20年前台灣,已經是如歐洲一般的重稅國家嗎?完全不是。1995年前後,我們展開了教育改革,透過「教育報告書」宣示是我們要:「健全教育體制」、「活化大學入學管道」、「提升高教品質」、「厚植教育資源」,結果呢,生出了一堆大學也就罷了,我們卻射後不理,不願投入足夠的教育資源,甚至反手將政府稅收規模大幅縮減三分之一,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政府財政無力支援這麼多學校,造成高教體系的整體崩潰。
根據筆者的粗略估計,因此政府所需的額外經費,不會高出2700億。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台灣稅政「不如」墨西哥,都要「歸功」於過往20年的政策這就是我們20多年來幹過的好事。所以,稅收得少,不好嗎?低稅誰不喜歡?問題在於,稅收世界低,台灣人對政府服務與建設的期望與要求,也是世界最低嗎?當然不是,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不吃草」的台灣價值,自然造成政治人物芭樂票檸檬票滿天飛。政府收入比台灣還少的只有24個國家,大抵是烏干達巴基斯坦等國的水準。台灣20多年前17.5%的租稅負擔率,在當時已經是OECD第三低的水準,僅高於土耳其與墨西哥。
我就直接用黃國昌立委的估算好了:每年2860億。今天台灣如果能維持17.5%的租稅負擔率,也仍屬於OECD第二低,僅僅高過墨西哥。彌生、古墳時代,最能展現統治正當性的是一把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的長刀(圖3)。
不僅製作精良,數量龐大,而且很早便朝著禮儀化方向發展,成為權力的象徵。究竟三神器的廬山真面目如何?淵源自何處?不妨透過日本古代的考古文物,試著揣想其可能的樣貌。進入古墳時代(西元三世紀中至七世紀)之後,銅鏡更加受到上層階級的重視,有時單一個墓葬便出現三十面以上的銅鏡。內容講述長刀的主人公「无利弓」在倭王武的時代為官,擔任「典曹」,經過「八十練、九十振」後,總算製成這把鐵刀。
這把刀出土於熊本縣古墳,年代是五至六世紀,刀體為鐵製,表面以銀絲鑲嵌漢字銘文。由於漢、晉銅鏡是如此受到上層階級的喜愛,日本也開始仿製,四世紀左右出現大量的本地仿製銅鏡。
不過,這些勾玉的尺寸都不大,長度不超過十公分,三神器中的「八尺瓊勾玉」竟然有八尺,實在是難以想像。Photo Credit: 圖左為東京國立博物館Digital Research Archives、圖右為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圖5左:勾玉,古墳時代,5世紀,日本兵庫縣小野市奥字天神ノ西出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一、日本考古中的「三神器」——劍、鏡與勾玉 說到日本,許多人馬上聯想到武士刀,的確,兵器是日本文化非常獨特的一支發展。進入古墳時代,作為身份象徵的兵器從銅劍轉為鐵長刀,銅鏡的重要性大增,數量之多令人側目。
有些紋樣在日本特別流行,例如有一類銅鏡被稱作「三角緣神獸鏡」(圖2),上面裝飾著仙人與異獸,邊緣有三角鋸齒紋,可說是古墳時代的代表典型。Photo Credit: 《中國青銅器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16冊,圖95 圖6:永安五年神獸徑,三國吳,西元262年,徑12.1公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Photo Credit: 東京國立博物館Digital Research Archives 圖2:鼂龍鏡,日本製,古墳時代,4世紀,徑38.4公分,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國寶大刀由於表面鏽蝕得很厲害,刀鞘也已不存,外觀看起來並不醒目,不太容易想像當初是一件如此重要的權力象徵物。
文: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最近日本天皇交接,除了新年號「令和」引起熱議,象徵皇位傳承的「三神器」也令人矚目。葛洪時代的道士,入山修行時配戴在身上的,大概就是這一類鏡子。
隨葬勾玉的墓葬中,等級最高的是新羅王國的統治階層,他們頭上配戴的黃金冠令人目眩(圖5右),深淺不一的綠色勾玉點綴於黃金葉片之間,搖曳生姿。因此古代道士入山時,會將大圓鏡懸掛在背後,千年妖魅便不敢接近,即使接近,也會在鏡中現出原形,這就是一般說的照妖鏡。
或許它原來的樣貌比較接近天理參考館的一件環首大刀(圖4),這件長刀同樣來自古墳時代後期,刀首與刀鞘都還保存良好,環狀刀首以相對的兩條龍作為裝飾,刀鞘則以金、銀傳達出富麗堂皇的效果。至於三件神器中的「勾玉」,是一種造型特殊的玉器,肥短卷曲,彷彿自然界的蟲蛹一般。而劍、鏡之所以成為天皇王權的象徵,很可能是受到中國南方道教的影響。這種神獸鏡流行於中國東南方,而且大量傳入古墳時代的日本,成為貴族的身份象徵物,日本當地也仿製不少,圖2便是一例。明鏡除了能攬鏡自照,還能照出妖怪原形,所以有避邪保身的效果。雖然今日流傳的三神器中有勾玉,但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八世紀初寫成的歷史《日本書紀》記錄天皇繼位時,只提到劍、鏡兩種神器,時代稍晚的《古語拾遺》也是一樣,推測勾玉應該是後來才加進去的。
這些來自漢、晉王朝的舶來品彰顯了擁有者的身份地位,也成為一種威權象徵物。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圖4:環首大刀與刀首局部,古墳時代後期,日本群馬縣藤岡市小林古墳群出土,日本天理參考館藏。
這三件信物包括一把劍「天叢雲劍」,一面鏡子「八咫鏡」,與一件玉器「八尺瓊勾玉」,雖然象徵意義重大,但據說連天皇本人也沒見過,甚至還有謠傳說寶物早就被調包了。配戴這把寶刀不但可以長壽、子孫繁榮,並且能永遠保有无利弓一族的統治範圍。
繼銅劍在彌生時代成為禮儀身份的象徵物,來自中國的漢代銅鏡也在彌生時代後期進入日本,成為社會高層的身份象徵。鏡緣一圈銘文寫著:「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鏡,可以照形,服者長壽⋯⋯。
寬平的大劍雖然厚實有威嚴,卻不像早期的短劍來得靈活,容易使用,可見在彌生時代中期,銅劍的功能已經從純粹的實用性武器,轉變成禮儀中使用的祭器。彌生時代(西元前四世紀至後三世紀中)遺址便出土許多銅劍,這些銅劍從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北九州後,有著十分清晰的發展軌跡:刀刃部位從窄細變得寬平,長度也跟著加長(圖1)。二、道教的鏡與劍 劍與鏡在中古中國的道教中扮演什麼角色?東晉葛洪(283-343)《抱朴子》曾提到,萬物歲久則成精,能幻化為人形,不過他們在鏡中無所遁形。說明无利弓一族的勢力得到大王的認可,因此鑄了這把鐵刀,作為統治正當性的象徵。
眾人紛紛揣測究竟這二件古代寶貝長什麼模樣,網路上也充斥著三神器的模擬照片。表面有穿孔,可以配戴(圖5左)。
圖5右:勾玉裝飾黃金冠,三國時期新羅王國,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瑞鳳塚出土,高35公分,徑10.5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大刀的主人想必是受到眾人前呼後擁的重量級人物,不過若是與熊本縣的國寶大刀相比,大概要自嘆弗如,因為國寶大刀表面有銀絲鑲嵌的漢字銘文,貴重程度還要再更加一等。
總結日本古代考古,來自遼寧、朝鮮的銅劍在彌生時代已成為統治階層的禮儀之物,銅鏡稍晚也從中國南方傳入,成為威儀象徵。如永安五年(262)神獸鏡(圖6左),鏡鈕的四周浮雕四位仙人,背後有羽毛,仙人之間是帶著翅膀的神獸
這就牽涉到公司如何排定優先順序。綠色商業也是如此,我們的邊界隨時都在變化,今天你覺得一個產業非常不環保,明天一個新科技或新思想出現,就推翻了我們既定的認知。最近台東知本太陽能開發案就是一個典型。另一個例子,有多少人願意為了建太陽能電廠或風力發電廠,而迫使一小批當地的原住民搬家?如果考慮到整體的效益,影響力投資人是否願意以投資再生能源可帶來長期的環境效益,而去投資呢?這些都是真正的難題。
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辨別千元鈔和百元鈔,我們知道一張是藍色,一張是紅色,它們的價值相差十倍,但短期的社會影響和長期的環境影響就沒有這麼明顯了。這種糾結拿來搞學術可以取得相當的成就,但如果你是個創業者或是投資人還這麼想,我們建議你應該改行。
這部分在影響力投資方面略有爭議,學術上討論這種道德上的兩難很有樂趣,但是投資人付出的是真金白銀,它需要的,是不停地、大量的實驗。以及綠色企業是否真的有綠色影響力,例如太陽能那麼高污染的產業,又全靠政府補助才得以存活,他們顯然對這些問題覺得很糾結。
評估影響力投資的專案聽起來很高大上,你可能以為我們對這些企業進行評估的方式與我們對一般成長型企業的做法不同。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不在乎一軍一地之利益,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影響力投資需要改變心態,而不是改變方式。